新聞洞察
【行業思考】疫情+發展“雙考” 能否將制造業推上“云”端?
時間:2020-08-19 作者 :管理員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各行各業驟然剎車,身處其中的制造業也不可避免地被巨大陰影籠罩?!胺獬恰薄胺饴贰薄把舆t開工”等防疫對策與“按合同節點履約”的制造壓力,拷問著環環相扣、緊密協作的制造產業。
與此同時,為防控疫情提供“智慧”支撐的先進技術,則不斷彰顯科技的力量: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疫情下應用場景爆發,“云監工”“無人機硬核喊話”等科技催生的新生事物爭相奪人眼球。
制造業領域,盡管工業互聯網建設處于起步階段,但工業互聯網助力復工復產的溢出效應則不斷顯性。疫情與發展,對傳統制造業的痛點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在少人甚至無人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工業的正常生產。只不過在“雙考”之下,這個問題顯得更加突出,促使更多的人思考這個問題。那么傳統制造業能否直面現實痛點,依靠工業互聯網的力量完成自我發展,自我救贖?
“堵點”升級
疫情籠罩下,人員、物流、供應鏈、生產等各個環節的停滯讓制造業的產能恢復面臨著諸多挑戰,也暴露出我國制造業的普遍現狀:大部分制造企業生產模式單一、產業鏈協同能力不足、數字化支撐能力較低,不僅僅日常效率低下,更難以應對突發狀況下發展的“大考”。
以疫情期間緊缺的口罩生產為例,由于疫情突發恰逢春節假期,生產人員不足、上游供應斷裂導致產能未能得以及時釋放,加之需求驟增、消耗迅速,供需矛盾突出。即便是政策不斷向疫情防控所需用品制造企業傾斜,“口罩荒”依然一直蔓延至今。
隨著全球化、社會產業一體化的持續推進,企業外部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巴菲特說過,“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對于制造企業來說,實現柔性協同生產、提高智能制造水平,甚至創新業務模式,持續提高應對外部不確定的能力,已經勢在必行。
“云”“邊”協同
天平的一端,是傳統制造業的復工復產難,另一端,則是擁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基礎的制造企業面對疫情的從容生產。
在疫情的“放大鏡”下,制造業普遍存在的“產業鏈協同差、智能化程度低”短板暴露無疑,而與制造業密不可分的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的作用得以充分彰顯。
一方面工廠實現智能化生產,另一方面依托工業互聯網作為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的全面連接,利用其在萬物互聯、信息匯聚、優化調度、異地協同、遠程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助力制造業在疫情期間正常運轉。
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實現云邊協同、智能生產、遠程運維,推動生產模式和業務模式的創新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借助工業互聯網海量數據,實現供應鏈內信息數據流通,提升制造企業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
“扶持”加碼
基于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新模式在疫情防控中展現出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近期,國家層面相繼對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提出要求:
02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會議,部署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明確提出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
02月22日
工信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強調要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
02月24日
工信部印發《關于有序推動工業通信業企業復工復產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強產業鏈協調,充分運用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支持疫情科學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
“破局”之路
無論是企業自身轉型需求,還是特殊時期國家政策層面的倡導,都在積極驅動著制造業實現“云”與“邊”的協同。
經此一疫,或許更多的制造企業可以意識到,改變目前傳統生產方式與產業形態已迫在眉睫。從當前看,工業互聯網可有效推動疫情防控,加快企業復工復產;長遠來看,它將推動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為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最終構建一個數字化的產業生態。
疫情是危機,也是轉型機遇。對傳統制造企業來說,只有依靠新興技術,對生產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在任何突發的市場變化中都能做到成竹在胸。
疫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但另一個角度,也給了我們珍貴的反省契機。疫情防御與發展大考雙重壓力之下,倒逼制造業進行產業模式大變革,加快補齊智能化、數字化短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或許經歷疫情的全新洗牌后,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反而迎來脫胎換骨的